1、調研數據顯示,已婚女性在保險配置方面比未婚女性表現得更好;18-29 歲的女性最缺乏購買保險產品的經驗和對保險產品的認識。在深入了解受訪群體對保險的看法后,課題組發現,初入職場的年輕群體(90、95 后)由于受到資金不足的限制往往不買保險,也不愿花時間去認真了解不同種類保險的作用與區別;而經濟實力較強的群體(80、85 后)則傾向于為全家購買充足的保險,購買之前也會仔細研究不同種類的保險,以為全家提供充足的保障。例如,一位 35 歲、育有一兒一女、家庭收入穩定的女士表示,自己為全家都購買了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和壽險,每年保險支出約 3、4 萬,在購買之前對其相應的功能都做了仔細的研究;一位剛
2、剛工作的醫生表示,由于醫院給自己配備了比較齊全的社保和意外保險,自己對于其他類型的商業保險并沒有過多的了解,也不太能分清不同險種的功能與作用;一位剛畢業在北京打拼的女士認為,自己現在還年輕,不需要買保險,如果有富余的錢會先給父母購買保險;一位在保險公司短暫工作過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唯一買過的商業保險就是公司要求推銷的那一款重疾產品,現在看來由于保額太低也根本不適合自己,而即使在保險公司工作過,自己也不了解不同種類保險產品的條款。由此可見,雖然不乏有經濟基礎好、對保險產品認識透徹的家庭,但是更多的人對于保險產品只有相對淺顯的認識,不懂得如何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子女和父母配備合適的保險產品。更多的保險
3、知識和產品的普及有利于幫助女性提升其金融健康水平。女性普遍表示自己有一定的財務壓力,且對其家庭生活、工作或學習的表現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調研數據顯示,女性面臨著更比男性更加嚴峻的財務壓力,26%的受訪男性表示個人財務壓力對自己沒有產生任何負面壓力,而僅有 20%的受訪女性表示財務壓力沒有對自己產生負面影響(圖 21)。與男性相比,更高比例的受訪女性表示財務壓力對其家庭生活、工作或學習的表現和精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盡管如此,大部分女性還是對未來的財務狀況充滿信心。這種信心來源于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看好、自身有一定的積蓄、穩定的工作、沒有債務、或越來越強的抗風險能力。例如,在訪談中,一位 21 歲的
4、女性告訴我們,盡管她剛剛離職,暫時失去了收入,每月要交房租還要還花唄,但是她依然樂觀地告訴我們,“以后肯定越來越好,肯定會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工作越來越穩定,經濟收入也會比現在好。”當問到最后悔過去沒能做到以下哪些事來提高自己的金融保障水平時,83%的女性最后悔的是沒有早點開始了解投資理財的知識,74%的女性后悔沒有早點開始進行投資理財(圖 22)。由此可見,盡管投資理財能夠為女性帶來增加收入的機會,但是大多數女性沒能很好地利用投資理財來實現自己的財務目標。通過線上訪談課題組了解到,“不具備相應的金融知識”、“缺乏自信心”是導致女性沒能進行合理投資理財的主要障礙。當受訪者被要求給自己的整體
5、金融知識水平打分(以 0-10 分進行打分,0 表示完全不懂,10表示非常了解)時,從平均值來看,學歷越高的受訪人,為自己打的分數越高;受訪男性為自己打的分數普遍高于受訪女性。但是,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其打分均在 5 分左右,說明在金融知識水平上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互聯網無疑是人們了解金融知識最重要的渠道。一方面,人們每時每刻都在通過互聯網實時接收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用以判斷宏觀經濟形勢;另一方面,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 B站等熱門 APP 成了大多數中青年每日接收金融信息的重要途經。近年來,隨著市場的火熱,自媒體上投資理財內容也呈井噴之勢。盡管互聯網的普及有效加速了金融信息的傳播,但并非互聯網上的所有金融知識都是正確的,很多信息甚至具有誤導性。這便對人們識別信息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除互聯網外,教育機構培訓也是獲取金融知識的重要途徑。在訪談中,有過在教育機構專門學習金融課程經歷的受訪者表示,在教育機構精準學習相關金融知識有助于高效提升自身分析市場中金融產品的水平,使自己能夠選擇適合自身需求的金融產品,投資更加理智,視角由短線投資變為長期可持續投資,心態也變得更加平和,不會輕易被市場的情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