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數據
據奧緯咨詢,2021年,中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為169.3(萬億元),預計2022年交易規模將達181.4(萬億元)。
第三方支付
從狹義上講,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機構,借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采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用戶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通過這個平臺實現資金在不同支付機構賬戶或銀行賬戶間的劃撥和轉移。
從廣義上講,第三方支付在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是指非金融機構作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網絡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
支付市場穩定增長,第三方支付份額逐步提升。
我國支付市場由銀行+第三方支付構成,第三方支付增速高于銀行支付增速,第三方支付持續獲取市場份額。據奧緯咨詢,2019-2023E 第三方支付 CAGR 為
18.5%,高于銀行支付的2.5%。據易觀分析,2021 年第三方移動市場交易規模達 310.3 萬億,同比增長
22.5%。預計未來支付市場仍將穩健增長,其中第三方支付仍將保持約 20%增速,在穩增長的支付行業不斷實現份額提升。


第三方支付市場上,二維碼支付市場占比持續增高,滲透率提升。
第三方支付市場可進一步劃分為基于應用程序的支付服務和傳統支付服務。
1)傳統支付服務:中國傳統支付服務的交易量 2019 年 96.6 萬億元,復合年增長率 49.6%,預期 2023 年進一步增至 175.9
萬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16.2%。
2)基于應用程序的支付服務:包括基于移動應用程序的銀行卡支付及使用手機設備的二維碼支付,其中二維碼支付為主。其中,二維碼支付基于交易的便捷性,不斷在第三方支付中提升占比。據艾瑞咨詢統計,我國二維碼收單市場規模從
2017 年的 2 萬億高速增長至 2020 年的 15萬億元,2017-2020 年 CAGR 達
95.7%。長遠預期未來線下交易將持續由銀行卡支付向二維碼支付轉移。



支付新政規范與鼓勵并重,個人經營碼轉化帶來增量。
2021 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明確了支付業務邊界。2021 年 11
月央行發布《個人條碼支付新規》,要求帶有明顯經營性質的商戶需從個人收款碼過渡到商戶碼。2022 年 2
月,支付清算協會發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關于優化條碼支付服務的公告》,新增“個人經營收款碼”,微信、支付寶也同步跟進。2022 年 3
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規定個人碼禁止商用,有利于第三方公司將聚合收款的二維碼產品、掃碼合作產品等收款工具滲透率持續提升。
低線城市覆蓋率低,增長空間較大。
三線及以下城市空間較為空白,基于下沉市場的業務拓展是線下收單行業未來的
主要增長點。據艾瑞咨詢統計,2019 年中國收單市場一二線城市業務規模占比 58%,三四線城市業務規模占比
20%,基于大中型城市商戶需求的收單業務在整個市場占據較高比重。同時,中國一二線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全國零售總額 36.7%,GDP 占全國 GDP 總額
35.3%,中國三、四線城市及以下地區的消費品零售需求仍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而由此衍生的下沉市場收單服務需求仍未被深度覆蓋,將成為未來收單行業增長點。
數據來源:《移卡-生態協同賦能到店重塑增長-220923(29頁).pdf 》
以上是2022中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數據,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更多最新數據,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數據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2022全球五大支付貨幣是?人民幣排行第幾?
2022支付寶用戶數量是多少?用戶數量最新數據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