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城市數量有多少?
據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二,截止2021年末,全國城市數量達691個。
詳細數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規模結構持續改善。2021年末,全國城市數量達691個,比2012年末增加34個。其中,地級以上城市297個,增加8個;縣級市394個,增加26個。建制鎮21322個,比2012年末增加1441個。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按2020年末[1]戶籍人口規模劃分,100萬—200萬、200萬—400萬、400萬以上人口的地級以上城市分別有96個、46個和22個,分別比2012年末增加14個、15個和8個;50萬以下、50萬—100萬人口的城市分別有47個和86個,分別減少7個和22個。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化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重要節點城市等中心城市輻射功能不斷增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龍頭作用進一步發揮,帶動所在區域中小城市發展壯大。同時,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扎實推進,“1+N+X”政策性文件體系落實落地,120個縣城建設示范工作穩步開展。
城市群建設成效顯著。“19+2”城市群布局總體確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成渝地區發展駛入快車道,長江中游、北部灣、關中平原等城市群集聚能力穩步增強。長三角以上海為核心,帶動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五大都市圈共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為引擎,輻射周邊區域。京津冀以北京、天津為核心城市,帶動河北省及周邊省區鄰市,成為我國北方經濟規模最大、最具有活力的經濟圈。成渝、長江中游、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省際協商協調機制不斷建立健全,一體化發展水平持續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基本建立,市民化質量穩步提高。戶籍制度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城市落戶門檻大幅降低,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有序放寬落戶條件。2014年以來,全國有1.3億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比2012年末提高11.6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的比例提高,隨遷子女在常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要求落實,2021年90.9%的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讀或享受政府購買學位服務。
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印發實施,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逐步建立,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全部制定下發實施方案,各項改革試驗任務加快推進。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同比實際增長9.7%,快于城鎮居民實際收入增速2.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12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0,比2012年降低0.38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積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總量快速增加。2020年,地級以上城市地區生產總值611713億元(現價,下同),而2012年僅有327382億元。GDP萬億俱樂部不斷擴容,2012年中國萬億GDP城市僅有7個,上海成為第一個GDP超過2萬億的城市;2021年中國萬億GDP城市增至24個,有6個城市GDP突破2萬億。2020年地級以上城市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為3.9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32.8%。財政實力明顯增強,2020年,地級以上城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739億元,比2012年增長75.8%,年均增長7.3%;公共預算支出94629億元,比2012年增長111.9%,年均增長9.8%。
來源:統計微訊(本文略有刪減)
以上就是全國城市數量的簡單介紹,更多最新數據,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數據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2022中國哪個城市上市公司最多?排名一覽
2022全國地表水最好的城市是?排行前十一覽
長三角是指哪幾個城市?長三角gdp2021總量是多少?